我是隱藏起來的80px間隔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本網站為統整網站&期末作業,無營利之用途)

文藝復興時代

  15、16世紀義大利的貴族庭院中,常會僱用樂師來為宮廷和舞蹈演奏音樂助興。文藝復興時代後期,隨著戲劇,尤其是早期歌劇的出現,愈來愈多的音樂是由一群演奏家組一起合奏的,藉以提升音樂的豐富度,這便是管弦樂團形式演奏的開始。

巴洛克時代

  17至18世紀的巴洛克時代,教會與貴族所支持樂團擁有當時最優秀的音樂家。隸屬於教會的巴赫幾乎掌握著城市內所有的演奏家資源,而前往英國發展的韓德爾也在王室與歌劇院的的支持下,僱用當時最好的樂手組成樂團,二人各自留下不少為小型樂團而創作的作品。後來,越來越多的貴族開始在鄉村建立城堡或宮殿,並僱用一支常駐樂隊來凸顯自身品味,甚至還有宮廷御用的樂隊作曲家如海頓來為固定樂隊寫作大量新樂曲。

  此外,歌劇這時也日益流行,它最早起源於義大利,之後日爾曼地區也很快接受這種新的藝術形式,德勒斯登、慕尼黑和漢堡相繼建造歌劇院,到了17世紀末期時甚至英國和法國歌劇也變得非常興旺,同時在法國芭蕾舞也開始興起,它們一樣都需要管弦樂團的伴奏,這些發展讓樂團的存在日益穩固。

  由於可以長時間合作,樂手在這樣的合作環境下,得以不斷提高樂團的默契與演奏水準。從教會音樂,到小型的宮廷音樂、歌劇的轉換,逐漸促成音樂風格的改變。當時曼海姆的樂隊是最著名的樂團之一,他們的節奏和動態非常顯著,這是過去音樂很少有的。巴洛克時代莊嚴而複雜的對位法,此時漸漸被活潑而的清晰旋律所取代。

近代

  1781年,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成立,它是由當地商人資助成立的樂團,乃是市民管弦樂團的開始。這種屬於中產市民,而不再隸屬於貴族或教會的樂團在19世紀隨著城市中產階級崛起,而發展迅速。

  1842年,著名的紐約愛樂樂團和維也納愛樂樂團陸續成立;這些樂隊的成員可以長期合作,不斷改善他們的演出。有很長一段時間,管弦樂團主要是為歌劇院演奏,而不是自己舉行音樂會。

  19世紀初,隨著交響樂等音樂形式的出現,這個情況才漸漸改變。這時,一些技巧出色的巡迴演出演奏家如帕格尼尼,為突出他們的技巧而專門寫作協奏曲,並與演出地的管弦樂團一起舉辦音樂會合作表演,間接提升了管弦樂團的獨立地位。隨著專業管弦樂團的組成,樂器也不斷被改善和規格化,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日益進化,朝適合大編制合奏型態的方向不斷改良。

  19世紀中葉法國的作曲家白遼士對於管弦樂法的進步貢獻極大,他深入研究並寫下了第一部有系統分析管弦樂配器的專著。

  到了19世紀末葉浪漫派的後期,德國的華格納、奧國的馬勒、俄國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對管弦樂技法又帶來另一次的提升進化,他們的樂劇、交響曲、管弦樂作品,各自創造了許多先進的管弦樂配器技巧,讓管弦樂團能表現壯闊磅礡的氣勢、豐富絢爛之色彩,至此已具備了日後電影配樂的基本雛形。

現代

  20世紀初,由於國家、城市或廣播公司的積極支持,管弦樂團的規模、資金和訓練,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許多大城市都常態性地設有掛著城市名稱之管弦樂團,並定期舉辦音樂會,以作為城市文化品味的重要指標。

  20世紀的管弦樂團編制遠比19世紀更加宏大,因此可演奏更加氣勢磅礡的管弦樂作品,許多現代作曲家也紛紛挑戰過去所無法演奏的高難度複雜作品,如史特拉汶斯基、奧乃格等人的現代管弦樂作品即是。同時,由於唱片錄音技術的發展,使得更多的古典樂迷可以更容易聆聽到世界上第一流管絃樂團的演奏,愛樂者甚至可拿唱片來直接比較兩個不同指揮、不同樂團,對於同一首 樂曲的演奏優劣。由於唱片錄音會讓每個細小的錯誤都被記載下來,以及古典音樂愛樂者之間所盛行的「版本比較」風氣,使得各指揮家、管弦樂團的專業都被更加嚴苛要求,演奏水準因而大幅提高。

  20世紀中葉起,由於好萊塢電影工業的興盛,電影配樂競相以大編制管弦樂團演奏,配樂大師如高史密斯、威廉斯、莫利克奈等人不斷勇於創新,不論在配器手法的繁複瑰麗、樂曲編制的巨大、和弦結構之複雜度,以及配合動作片、科幻片而發展出來的獨特而動感強烈之全新管弦技法,都讓20世紀的管弦樂達到了遠遠超越19世紀古典音樂的另一個新顛峰。

  雖然現代管弦樂團規模是朝大編制方向發展,但1920、1930年代由於經濟大蕭條,此後出於經濟和藝術上的考慮的小型樂團也重新出現了。另外,一些標榜「古樂」的管弦樂團,也開始專門以仿古的樂器和演奏方法,來演奏19世紀以前的古典音樂。